疾病科普丨什么是血吸虫病?@全国血防宣传周
血吸虫病是一种历史悠久、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给全球公共卫生与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据统计,血吸虫病在超78个热带、亚热带国家中传播,约7.8亿人面临感染风险。
2024年4月8-14日是我国首个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周,今年的宣传主题为“传承血防精神,加快消除进程”。
让我们来看看有关血吸虫病的7个Q&A吧!
QUSTION 1

什么是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指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可寄生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7种:埃及血吸虫、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马来血吸虫和几内亚血吸虫。
血吸虫病在我国特指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疾病。血吸虫病也是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的乙类传染病。
QUSTION 2

“血吸虫”与“吸血虫”是一种寄生虫吗?
血吸虫与吸血虫不是同一种寄生虫。
血吸虫,又称裂体吸虫,雌雄异体。尾蚴可穿透人体完整皮肤,一旦进入皮下组织中,尾蚴转化为血吸虫,形态、免疫发生改变,进而引发感染。尾蚴长约280~360μm,当其附着在人体皮肤上时,肉眼往往难以察觉。

▲尾蚴显微镜下图(左)与模式图(右)

▲日本血吸虫显微镜下图(左)与模式图(右)
而“吸血虫”,往往指的是水蛭(蚂蝗),是一类有强烈吸血习惯的环节动物。它们广泛分布于稻田、池塘和沟渠等水土中。水蛭与人体接触时,主要吸附在人体皮肤上吸血,偶可侵入人体,引起水蛭病。水蛭长4~10cm,宽0.5~2cm,肉眼可见。

▲水蛭图
QUSTION 3

血吸虫是如何传播的?
传染源
病人与病牛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其粪便携带血吸虫卵,虫卵入水后可在一定条件下孵化。
传染途径
粪便中携带的血吸虫卵进入水体→水体存在钉螺→人群进入疫水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因此,常有俗语称“有螺才有吸血虫病”。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示意图
易感者
所有人群对血吸虫均易感,但是在流行地区,人群对血吸虫的再感染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
流行地区
湖沼型地区为中国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地区,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湘、鄂、赣、皖、苏5省的沿江洲滩及与长江相通的大小湖泊沿岸。该地区含螺面积约占全国钉螺总面积的82.1%。
QUSTION 4

感染血吸虫病后会有哪些表现?
在血吸虫感染的过程中,感染强度可根据宿主年龄、宿主遗传等因素有所不同。
尾蚴入侵
可观察到尾蚴性皮炎,在入侵2~3日表现为皮肤受感染部位的瘙痒性丘疹。
童虫
在童虫发育为成虫前,患者可有潮热背痛咳嗽、食欲减退甚至腹泻。
成虫、产卵初期(皮肤入侵4~8周)
可能发生急性血吸虫病或Katayama综合征(可表现为:全身性淋巴结病和肝脾大)。
根据《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血吸虫病可分为:
急性血吸虫病:常见于初次感染者,慢性病人再次大量感染尾蚴后亦可发生。
临床表现:发热、肝脾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一系列的急性症状。
慢性血吸虫病:人体经常接触疫水或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虫尾蚴。
临床表现:较轻或无症状。
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大量或反复感染吸血虫尾蚴,未及时彻底治疗。
临床表现:可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

▲一位患有严重晚血的年轻男性
QUSTION 5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情况如何?
得益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展开,2012-2021年间全国血吸虫病患病人数由2012年的240,597例(病原学检测阳性者22,666例)降至2021年的29,041例(病原学检测阳性者4例)。

▲我国2012-2021年血吸虫感染人数
十年间,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数从13例降至0例,现有病人主要以晚血病患为主(29,037例)。感染性钉螺面积由2012年的171.68 hm2降至2021年的0。
根据最新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数据,2022年全国累计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726例,较2021年略有下降。其中慢性血吸虫病患者3例、晚血患者19,723例,仍以晚血患者为主。
▼2022年全国血吸虫流行状况

2022年首次实现全国范围内无本土病原学检查阳性者报告,阳性案例均为境外输入。
▼2022年全国血吸虫流行区人群查病及化疗情况

QUSTION 6

血吸虫该如何治疗?
根据《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推荐,日本血吸虫治疗方案可见下:
首选药物:吡喹酮 20mg/kg 同日口服1次或2次,儿童剂量相同,60%-90%患者可治愈。
QUSTION 7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不接触疫水、安全用水是避免感染的关键。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当生产和生活必须接触疫水时,应通过穿戴防护用品、涂抹防护霜、预防性服药来预防感染血吸虫。当不可避免地接触了疫水,出现发热等症状后,应主动及时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检查以便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
[2]胡必杰.哈里森感染病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5
[3]McManus DP, Dunne DW, Sacko M, Utzinger J, Vennervald BJ, Zhou XN. Schistosomiasis. Nat Rev Dis Primers. 2018 Aug 9;4(1):13.
[4]诸欣平,苏平.人体寄生虫学学[M].第九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许静,曹淳力,吕山,等.血吸虫病防治这10年:进展与挑战[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22,34(06):559-565+579.
[6]张利娟,何君逸,杨帆,等.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23,35(03):217-224+250.
[7]热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第50版/(美)戴维·吉尔伯特(David N.Gilbert)等主编;范洪伟主译.—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