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知识库丨(三十)消除血吸虫危害@全国血防宣传周
2025年4月7日至4月13日是我国第二个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周,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消除血吸虫病危害,守护人民健康”。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综合措施,有望消除血吸虫病危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让我们来了解下这种寄生虫的基础知识吧!

01
病原学
血吸虫,又称裂体吸虫或住血吸虫,隶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裂体科、裂体属。寄生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埃及血吸虫、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马来血吸虫。
血吸虫为雌雄异体。尾蚴可穿透人体完整皮肤,一旦进入皮下组织中,尾蚴转化为血吸虫,形态、免疫发生改变,进而引发感染。尾蚴长约280~360μm,当其附着在人体皮肤上时,肉眼往往难以察觉。

▲日本血吸虫显微镜下图(左)与模式图(右)

02
临床表现
在血吸虫感染的过程中,感染强度可根据宿主年龄、宿主遗传等因素有所不同。
1.急性血吸虫病:常见于初次感染者,慢性病人再次大量感染尾蚴后亦可发生。潜伏期长短不一,大多数病例于感染后5-8周出现症状。
临床表现为:畏寒、发热、多汗、淋巴结及肝肿大,常伴有肝区压痛、肝肿大(左叶较右叶明显)。
2.慢性血吸虫病:急性期症状消失而未经病原治疗者,或经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免疫力的患者,常出现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虫性结肠炎。
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隐匿型)和有症状两类。隐匿型患者一般无症状,少数可有轻度的肝或脾肿大,但肝功能正常。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或慢性痢疾,症状呈间歇性出现。
3.晚期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是指肝硬化后出现的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肉芽肿性增生的血吸虫病患者。由于反复或大量感染,肝脏严重损害,最终导致干线型肝硬化。
临床表现为肝脾肿大、门脉高压和其他综合征。根据临床表现,我国将晚期血吸虫病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和侏儒型。

03
流行病学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寄生虫病,在寄生虫病中产生的疾病负担仅次于疟疾。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目前全球有78个国家和地区存在血吸虫病流行。据WHO估计,2020年全球约有8亿人生活在血吸虫病流行区,2.41亿人需要接受治疗。

传染源
病人与病牛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其粪便携带血吸虫卵,虫卵入水后可在一定条件下孵化。
传播途径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传播途径主要为:
粪便中携带的血吸虫卵进入水体→水体存在钉螺→人群进入疫水。
易感者
所有人群对血吸虫均易感,但是在流行地区,人群对血吸虫的再感染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
流行地区
湖沼型地区为中国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地区,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湘、鄂、赣、皖、苏5省的沿江洲滩及与长江相通的大小湖泊沿岸。该地区含螺面积约占全国钉螺总面积的82.1%。

04
检测方法
2018年发布的《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规范》,提出基于询检法、血清学调查和/或病原学调查等多种方法串联的诊断策略。
询检法
主要是询问受检人员在末次接触疫水或可疑水体后是否接受过检测或治疗,或末次治疗后,有无疫水或可疑水体接触史及有无发热、腹泻等主要血吸虫病症状。
免疫学方法
主要包括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金标免疫渗滤法(DIGFA)、其他免疫学方法。
病原学方法
包括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

05
治疗方案
一项发表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报道对9个国家的血吸虫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发现,与疾病流行程度中等和高的地区相比,在疾病流行程度低的地区,各项目达到疾病控制目标和疾病消除目标的可能性较高。需要以更高频率反复评估国家血吸虫病控制项目的进展情况和治疗策略,同时考虑当地流行病学数据,从而确定治疗效果。
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8年印发了《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规范》,对血吸虫病化疗方案进行了调整,要求对高危人员、疫水接触者进行预防性化疗,对血吸虫病病例进行规范的个体治疗。
有疫水接触史的人群:以预防性化疗为主。在接触疫水后1个月化疗1次;若持续接触疫水,则每月化疗1次,脱离接触疫水后1个月再化疗1次。
高危人群:以预防性化疗为主,每年化疗2次。若持续接触疫水,则按上述方法处理。
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应住院规范治疗。当年病原治疗1-2次。
慢性血吸虫病病例:以个体治疗为主,症状较重病人应住院规范治疗,当年病原治疗1-2次。
晚期血吸虫病病例:应住院规范治疗,根据病情状况,酌情实施病原治疗。

06
预防控制
随着有效、广谱的抗血吸虫药物——吡喹酮的出现,药物治疗在降低感染强度、逆转疾病方面效果显著。
血吸虫病的传播依赖于人类行为。由于感染在全球流行地区的地理分布没有明确划分,前往流行地区时,需避免与所有淡水体接触。当生产和生活必须接触疫水时,应通过穿戴防护用品、涂抹防护霜、预防性服药来预防感染血吸虫。
当不可避免地接触了疫水,出现发热等症状后,应主动及时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检查以便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Arminder K. Deol, Fiona M. Fleming, Beatriz Calvo-Urbano, et al. Schistosomiasis — Assessing Progress toward the 2020 and 2025 Global Goals.
[2]许静,李宜锋,董毅,等.解析中国血吸虫病预防性化疗方案演变历史提升WHO指南精准化实施水平[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3):7
[3]《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规范的通知》
[4]诸欣平,苏平.人体寄生虫学学[M].第九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胡必杰.哈里森感染病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5
